7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6月份,CPI同比增长1.1%,环比下降0.4%;PPI同比增长8.8%,环比增长0.3%。摆账网资讯播报: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便利性提升
对于市场上关于“支付降费是让金融机构‘割肉’”的看法,范一飞表示不能完全同意。他表示,将由全产业链共同承担降费的责任,进一步优化支付产业成本传导机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郭立言表示,上半年国内物价总体水平处于合理运行区间。其中,6月份价格运行的显著特征是CPI和PPI同比涨幅均收窄,CPI连续4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PPI收窄1.3个百分点。从这个角度看,近期国家为保障大宗商品供应和价格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精准有效的,促进了原材料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CPI同比增速回落
“6月份,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复苏,消费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平稳。”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说。
与上月同期相比,CPI上涨1.1%,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3%转为下降1.7%,影响CPI下降约0.31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36.5%。非食品价格上涨1.7%,较上月上涨0.1个百分点,对CPI影响约1.38个百分点。
环比来看,CPI下降0.4%,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下降2.2%,降幅0.5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40个百分点。非食品方面,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1%和2.3%;机票、酒店住宿、旅游及交通租赁费价格均下跌1.3%至9.2%。
"食品价格的稳步下降是CPI涨幅收窄的主要原因."郭立言表示,随着生猪产能进一步恢复,猪肉市场供应明显增加,猪肉价格同比、环比均明显下降。受季节性供应充裕和夏粮充裕的影响,新鲜蔬菜和水果价格逐月下降,而粮食价格保持稳定。受此影响,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涨幅与上月持平,主要商品和服务供需趋于平衡。
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升势头减弱
6月份,国内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效果初步显现,市场供需关系趋于改善,工业品价格上涨趋缓。
与上月同期相比,PPI上涨8.8%,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来看,PPI上涨0.3%,较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受保供稳价政策影响,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过快上涨得到初步遏制,价格由涨转跌。
“近期,有关部门加强供需双向调节,加强现货市场联动监管,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显现。”郭立言表示,从环比变化来看,41个工业板块中有18个行业的出厂价出现下跌,是去年11月以来环比跌幅最大的月份,反映出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正在加速回归供需基本面。特别是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价格下跌,直接导致PPI环比涨幅收窄,为去年11月以来最小涨幅。受近期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电子信息和电机行业零部件供应不稳定、去年同期原材料基价偏低等进口因素影响,PPI同比涨幅仍在高位徘徊,但进一步上涨势头明显减弱。
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认为,预计下半年PPI同比高点已经过去,PPI同比整体放缓。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乙肝逐渐缓解
“展望下半年,市场普遍预期PPI涨幅将进一步收窄,CPI涨幅将呈现温和上行态势。”郭立言表示,在市场持续监管、价格信号导向释放以及全球流动性预期变化的影响下,大宗商品市场供需偏紧的局面明显缓解。7月上旬,相关部门开始投放铜、铝、锌等国家储备。预计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将保持平稳下行态势,这将进一步收窄PPI同比涨幅。从6月下旬开始,有关部门开始了中央和地方的猪肉临时收储工作,近期猪肉价格有所回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文彬认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放缓,国内一系列保供稳价政策有效,基本控制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随着基数逐渐上升,下半年PPI有望保持波动下降,但国际油价上涨仍给输入性通胀带来不确定性。受猪肉等食品价格回落制约,年内CPI大概率保持温和增长态势,通胀水平总体可控,对货币政策整体影响有限。
文彬建议,下一阶段要继续帮助企业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及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为互联网采编整理重新排版发布,以及摆账网工作人员原创内容,如有部分采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