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甲铸)自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双碳概念便开始在互联网上“火爆”起来。碳中和作为绿色发展的主旋律已经奏响,并将极大改变我国产业结构,深刻影响未来发展。
9月7日上午,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开幕。在开幕式后的主论坛部分,邬贺铨、王坚、王金南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发表主旨演讲,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见解。
邬贺铨: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双碳目标,即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认为,双碳目标有三条实现路径,先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另外一个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有一个措施是碳汇和碳封存以及转化。其中能源结构调整对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度估计将接近一半。
邬贺铨介绍,工业本身是碳排放里最重要的部分,美国是通过产业向国外转移,使他们工业占GDP的占比在2020年只有13.3%,其中高耗能产业占工业20%左右,只占GDP2.5%。中国二产去年占GDP大概是40%左右,占全社会碳排放70%,其中高耗能产业占GDP9.9%,碳排放高耗能产业占全社会碳排放50%。
邬贺铨认为,实现双碳目标,在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之后,剩下的目标差额还需要靠数字化、电气化、绿色化来贡献。绿色化包括可以直接利用化石燃料的工业锅炉,改善成电热或者氢燃料来替代,可以实现钢铁工业低碳化,还有原材料生产也尽可能低碳技术;数字化首先是需求侧的管理,减少库存,提高用能和交通、物流的效率,以及优化生产过程、运营服务的管理等。
“总之,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碳汇等方面共同发力,中国需要维持一定的二产比例,但需要将二产推向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一手做减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另一手做加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双碳,这对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邬贺铨说。
王坚:同样的耗能如何实现更好的生活是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王坚说,中国用电量远远超过美国,是美国、日本、俄罗斯的总和。其中我们的工业跟商业用电是远远高于美国的,但是我国居民用电是低于美国的。如果再把总量按人均除一下的话,实际上我们人均的居民用电量远远低于美国。
“在我们以同样的电消费量基础上,还可以完成更好的生活品质,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今天也没有答案。”王坚认为这恰恰是数字化技术可以起非常重要作用的地方,就是城市怎么数字化,在达到碳中和的情况下,使我国城市资源使用效率、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极大提升。
王坚举例介绍:“今天我们在谈论城市交通问题的时候,都是拿机动车保有量来看,而所有交通资源的匹配,所有关于建设的可能,都是以机动车保有量来谈。这里有一个数据告诉大家,一个城市高峰的时候,其实在道路上的车只有机动车保有量的10%左右,更不用讲不是高峰的时候。我想强调的是,要解决300万辆车所需要的资源,跟解决大概只有30万辆的资源,对于城市来讲是完全不同的。”
王坚说,2010年到2018年,全球计算量增加了500%多,对能源的要求只增加了6%。从技术的角度看,我们是有机会用计算来换回耗能的降低。他认为,以后在计算上,每增加一度电应该为世界减少大概10度电的消耗。
王金南:大数据可以让公众自愿参与到碳中和进程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说,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确定之后,最关键的就是能源转型,跟一些关键技术的攻克。他介绍,利用大数据、大网络可以为碳达峰、碳中和做五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个方面,是建立符合MRV要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排放量在哪,排放多少,这是首先必须说清楚的”。第二个应用场景是城市的碳中和大脑的问题。第三个应用场景是支撑当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利用大数据来支撑减污降碳。第四个应用场景是把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建立起来。最后一个应用场景,就是用大数据来支撑公众怎么参与到碳中和进程当中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为互联网采编整理重新排版发布,以及摆账网工作人员原创内容,如有部分采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