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政策在许多地方密集实施,涵盖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金、工伤和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待遇。与此同时,围绕构建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新的社会保障改革路线图浮出水面,涉及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国家招生计划、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等。相关部门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全国养老统筹和“三医联动”改革。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社保红利将深度释放。摆账网资讯播报:暑期托管“走细走实”才能“走远走好”
如果托管服务只是提供照看学生的服务,缺乏经过细致科学设计的课程和活动,恐怕难以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只有妥善谋划,从成长规律角度设置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才能让家长更放心。
自7月1日起,上海开始调整一些民生保障的待遇标准,包括失业保险标准和工伤保险标准。其中,失业保险方面,前12个月缴费标准为1975元/月;第13至24个月的缴费标准为1580元/月;延期缴费标准为1330元/月。
北京市近日发布2021年相关社保待遇标准集中调整方案,调整退休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失业保险待遇和最低工资标准。其中,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定额调整增加每人每月50元,挂钩调整根据缴费年限和养老金水平适当增加。失业保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每档提高218元,自8月1日起执行。
此外,自7月1日起,深圳上调了当地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缴费基数和待遇报销基数;海南将12种慢性特殊疾病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报销范围,减轻了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
今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待遇密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7年上涨。截至6月底,已有31个省份发布了养老金上调计划。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待遇也大幅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秘书长方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部分“不减速不降”政策持续实施,扩大了失业政策的受益范围。在疫情影响基金收入的情况下,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涨4.5%,保障了发放,实现了一定的增长。
随着社会保障待遇的提高,也有望构建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最近,相关部门和地方也密集出台了相关政策。
全面实施全民保险计划;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工伤保险省级统筹;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促进个人养老金发展.最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了新一轮社保改革的重要信号。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计划财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参加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3亿人和2.8亿人。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超过4万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资金总额超过4000亿元。
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改革的“破冰”成为亮点之一。中国将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
全国养老金统筹也岌岌可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金安撰文指出,在完善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在医保惠民方面,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2021年深化医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医保、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完善全民医保制度。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进一步提升医保服务效率和便利度的措施,包括聚焦亿万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加快异地就医住院和门诊费用结算等。
当地自《浙江省医疗保障条例》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扩大保障范围、降低大病起付标准、缩短退休缴费年限等措施,提高了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待遇。四川省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202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全面启动;到2025年,基本完成医疗保障、融资运营、支付方式、医疗设备归集、基金监管、医疗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任务。
方表示,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全面落实全民保险计划,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此外,要结合“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坚持系统观念,协调推进,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各领域改革举措,落实规划目标,实现多层次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要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行延迟退休和延长最低缴费年限,完善待遇调整机制,扩大失业保险制度待遇,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促进新就业群体参与,加快社保基金投入。重点领域进一步改革。”方说道。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为互联网采编整理重新排版发布,以及摆账网工作人员原创内容,如有部分采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