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前段时间,我们报道了杭州一名女子因吸脂感染死亡的消息,引起了很多关注。吸脂减肥是否安全也再次引发热议。然而,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许多与脂肪作斗争的爱美人士希望通过抽脂来帮助自己拥有更好的身材。摆账网资讯播报:欧洲央行:欧元区货币政策将保持宽松
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22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调整关于政策利率的前瞻性指引,强调欧元区货币政策将保持宽松以实现调整后的中期通胀目标。
21岁的程潇身高1.62米。她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通过控制饮食和跑步,把体重从120公斤减到了98公斤。
于是,程佩玥来到一家医疗美容机构咨询抽脂项目,希望达到部分手臂变细的目的。
身高1.7米的荣女士,经过五六年的努力,体重从136公斤降到了120公斤,但她还是觉得不满意。
据记者走访,无论是医疗美容机构还是医院,目前抽脂一般都是按位置收费,不同机构之间价格差距较大。
根据使用的器械不同,有负压吸脂、流体动力辅助吸脂系统、激光辅助吸脂系统、超声波吸脂、振动吸脂等。据某互联网医疗美容平台统计,吸脂已经成为仅次于隆鼻的第二大热门项目。
医疗美容纠纷频发,防范风险比什么都重要
随着吸脂项目的热销,相关投诉数量激增。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全国消费者协会收到的投诉数量从483件增加到7233件,五年间投诉数量增长近14倍。
2019年6月,吴女士在长沙某医疗美容诊所抽脂,花费7.2万元。术后一直感觉不适,被医院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残疾鉴定显示她是十级残疾。
如果在网上搜索中文裁判文书,可以看到上百份关于抽脂案件的裁判文书。其中,虚假宣传和非法行医是医疗美容机构涉诉的两个突出问题。艾瑞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具有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有1.3万家,其中仍有15%存在超范围经营的现象。比如门诊不能做三级、四级手术,却进行了吸脂手术和吸脂量超过2000ml的颧骨缩小手术,都是违法行为。
据律师介绍,在医疗美容纠纷中,消费者普遍面临周期长、鉴定难、取证复杂等困难。因此,消费者在抽脂前一定要仔细思考,核实医疗美容机构及相关医务人员的资质。
欲速则不达。抽脂不是一劳永逸的
很多消费者选择抽脂是因为想快速改变体型。然而,如果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不仅会很漂亮,而且会损害健康。
记者走访时发现,医疗美容机构的项目介绍人往往淡化抽脂的风险。
但实际上,对于吸脂来说,麻醉意外的风险远远大于吸脂。
此外,吸脂术还存在不均匀、色素沉着、脂肪栓塞、皮肤坏死、组织损伤、术后感染等风险。
医生告诉记者,脂肪可根据堆积部位的不同分为“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可以通过运动和控制饮食来减少,皮下脂肪则是通过吸脂来提取,主要针对“减肥后不能减肥的部位”。吸脂塑形并不适合所有人。
另外,抽脂前,体检是必要的一步。凝血功能异常、皮下脂肪、对麻醉药过敏等很多情况都不符合吸脂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吸脂并非一劳永逸。抽脂后,身体会有代偿作用。如果身体想要平衡流失的脂肪,胃中脂肪吸收的速度会在短时间内变得更快。如果饮食不加控制,脂肪细胞很容易膨胀,再次变胖。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为互联网采编整理重新排版发布,以及摆账网工作人员原创内容,如有部分采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