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突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堵点,农村消费疲软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农产品出村进城,促进城乡生产消费有效衔接,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求。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全面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对于打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摆账网资讯播报:大数据“杀熟” 最低五倍罚款
有关部门再次对大数据“杀熟”等行为“亮剑”。7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
中国有一个大规模的农民群体。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常住人口仍有5.5亿左右。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粮食安全、农民工返乡创业等诸多因素,即使15年后城市化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农村人口数量仍将在3.5亿左右。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农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加快的特定背景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未来5-10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将继续快速提高。7月2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2021年强农惠农政策,多措并举降低农民种粮综合成本,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基数低,增长空间大,“十四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有望快于GDP,快于城镇居民。
农村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2010年以来,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普遍高于城市居民。这意味着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愿意在消费支出上花费更多的新收入。比如,目前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79,每增加100元钱,就有79元用于消费;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52,每增加100元钱,只有52元用于消费。随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地区巨大的消费潜力将逐步得到有效释放。按照2019年的基准水平,如果农村人均消费水平能提高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50%,农村消费规模将增加3883亿元;如果提高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55%,农村消费规模将增加11623亿元;如果提高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60%,农村消费规模将增加19363亿元;如果提高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65%,农村消费规模将增加27103亿元。
近年来,电子商务加速向农村地区覆盖,重塑了农村社会的消费模式。未来5-10年,数字消费将逐渐成为农村消费的主流模式。同时,将数字消费与城乡消费市场对接,将加速城乡消费市场的互动和融合,使城乡消费市场联系更加紧密。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大量农民工将留在家乡或第二次返乡。其中,相当一部分视野开阔、素质较高的农民工选择做网络运营商,也有一部分从事直播带货。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村网络运营商1384万户。
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新消费。作为一个人口多、土地少的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
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把产业链增值的好处留给农民。有专家指出,如果按照恩格尔系数等指标估算中国农业产业链总价值,价值约为20万亿元。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提升农产品流通、销售和品牌建设,我国有条件让农民在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享更多利益。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本文系海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海南自由贸易港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为互联网采编整理重新排版发布,以及摆账网工作人员原创内容,如有部分采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