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以“企业碳峰会与碳中和之路”为主题的2021碳峰会与碳中和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外专家就碳交易顶层制度设计、重点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路径、非重点行业自愿减排机制、发达国家碳排放管理等进行了探讨。摆账网资讯播报:民营控股高铁能否搅动“一池春水”
民营资本控股高铁,彰显了政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和诚意,也充分体现了项目各方尊重经济运行规律、遵循市场化原则的理性态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万表示,可以从两条路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降低碳强度。一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低碳技术创新降低能源强度;二是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尽快推动煤炭消费高峰,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
首钢集团副总经理胡表示,气候变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所在。企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主力军,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进一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推动科技创新步伐。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际商会常务副会长余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坚持全面准确贯彻低碳发展理念,处理好减排与发展的关系,努力探索以最少的碳排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二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创新发展,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力度,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推动低碳发展国际合作,企业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资源,深化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合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界商业理事会商业主任、气候和能源部部长克莱尔奥尼尔通过视频出席了论坛。他表示,企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通过合作促进创新。目前,企业应尽快开发灵活的商业模式,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从中受益。
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生态经济学家John B.Cobb在视频中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强调,工业生产的大扩张加速了资源的枯竭和自然的破坏,但同时工业企业在实现碳减排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要将发展融入到一个一体化的生态系统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使命。企业界的发展应以此为目标,严格限制碳排放,合理利用碳能源,充分发挥碳汇功能。”中国环境保护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玉红指出,技术创新将发挥关键作用,围绕实现碳中和的科技攻关进程将于今年启动。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世界各国从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空气质量、推进能源革命和能源独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地位等方面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发展低碳技术和强制碳交易市场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
论坛由中国国际商会、中国环境保护联合会、北京市节能低碳环保产业服务协会主办。据悉,论坛活动已经购买了co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为互联网采编整理重新排版发布,以及摆账网工作人员原创内容,如有部分采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