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控股高铁,展现了政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和诚意,也充分体现了项目各方尊重经济运行规律、遵循市场化原则的理性态度。新模式下,有望形成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更加良性、高效的互动,为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更多空间。摆账网资讯播报:金融机构须领会罚单透出的“强监管”信号
7月12日,上海银保监局公布17张罚单,合计罚款金额1460万元,被罚金融机构包括上海银行、农发行上海分行、中国信达等。
最近有两条关于高铁的消息备受关注:一是全球运行最快的高铁——京沪高铁迎来开通运营十周年;二是杭绍台铁路实现全线铺轨,年底正式运营后将成为国内首条民营高铁线路。
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线之一,京沪高铁的盈利能力遥遥领先。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至2019年,京沪高铁净利润年均增长39.4%,即使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仍实现盈利45.86亿元,是名副其实的高铁盈利标杆。
这么高的回报恐怕没有社会资本无动于衷。但长期以来,社会资本大多在铁路建设中充当“配角”,尤其是高铁等民生重要基础设施领域。过去社会资本实现绝对控制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杭绍台高铁率先“吃螃蟹”,率先实现了社会资本的绝对控股。虽然短期内其市场前景仍不明朗,但对于全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来说,将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破冰之旅。
近年来,社会各方对开放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而言,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仍缺乏清晰把握,许多社会资本因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等因素而望而却步。
正因如此,杭绍高速铁路搅动的“一池春水”,给犹豫不决的社会资本带来了信心。这种信心不仅来自于股权结构的创新,也来自于社会资本获得更充分的经营权和收益权的良好预期。
据了解,杭绍高速铁路控股方从一开始就确立了“铁路PPP产业”的运营模式,明确提出通过灵活探索物业、商铺、广告位、更多商业化等方式,取代单纯依靠门票收入的传统模式。又如,发改委、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明确表示,支持企业自主确定票价、自主确定车次,赋予企业自主决策权。此外,社会资本也将受益于高铁运营带来的城市效率升级、产业集聚和就业扩大的潜在利益。
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彰显了政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和诚意,充分体现了项目各方尊重经济运行规律、遵循市场化原则的理性态度。市场分析指出,新模式下,更加注重投资回报的社会资本有望与更加注重民生保障的国有资本形成更加良性、高效的互动,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复苏,预计下半年消费和投资需求将缓慢修复并上行,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复苏和发展。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民间投资的增长潜力,需要不断激发各种社会资本的活力。一方面,有必要
当然,要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统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惠民生、防风险。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新的内生驱动作用。目前,除杭绍台高铁率先打破投融资体制难题外,基础设施领域的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也在稳步试点。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创新举措,预计将为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更多空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为互联网采编整理重新排版发布,以及摆账网工作人员原创内容,如有部分采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