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海银保监局公布了上海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上海分行、中国信达等17家机构共计1460万元的罚单。17张罚单中,有7张违规提供房地产相关融资。罚单一出,舆论就火了。摆账网资讯播报:民营控股高铁能否搅动“一池春水”
民营资本控股高铁,彰显了政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和诚意,也充分体现了项目各方尊重经济运行规律、遵循市场化原则的理性态度。
梳理后不难看出,讨论的要点有三点:一是罚款多,二是罚款高,三是七项罚款都与房地产贷款有关。近年来,银行保险监管系统开出的罚单数量和金额都有所增加,呈现出“强监管”的趋势,其中也包括对房地产贷款违规行为的处罚。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罚款118笔,累计罚款6574万元。
监管部门对罚款的公示,不仅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也对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和业务经营起到了引导和警示作用。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收到罚款,既要毫不妥协地落实整改,又要紧跟监管趋势,让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更好地满足监管要求。
此前,监管部门指出,房地产是目前我国金融风险中最大的“灰犀牛”,要坚决遏制房地产泡沫。近年来,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构筑房地产市场信用防火墙,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三条红线”和“两条红线”,收紧房地产企业融资。在这样的背景下,个别银行机构仍然顶风违规,必然会受到监管的惩罚。
刑罚不是目的,但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才是目的。笔者认为,金融机构首先要认识到监管的高压态势不是一阵风。近年来,多部门联合打击、严惩违法行为。比如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对房地产进行了三年的专项检查,对发现的违规行为“零容忍”,遏制了房地产金融泡沫。面对处罚,金融机构不能只做表面处理,要充分认识到监督处罚的目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项进行检查,对问题清单坚决实施整改,形成从查处到整改再到推广的正向驱动,杜绝整改后仍重复查处同类问题的现象。
同时,金融机构要提高认识,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将自身发展与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相结合,主动防范金融风险,牢固树立和牢固践行“合规致胜、稳中求进、影响深远”的理念,帮助落实“房住不炒”的定位,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更多信贷资源流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此外,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要认识到违规行为的发生,揭示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漏洞。面对个别银行的违规操作,监管部门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及时发现漏洞,不断完善和改进监管手段,从根本上消除涉及房地产的金融乱象。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为互联网采编整理重新排版发布,以及摆账网工作人员原创内容,如有部分采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