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摆账服务
资金证明
增资验资
资金冲量
资讯动态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拨打电话 186-2834-2586
复制微信
摆账网首页>>资讯动态>>行业资讯>>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额2.1亿,后续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额2.1亿,后续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摆账网资讯播报:国产大豆种业之困:技术上卡脖子 投入上“掉链子”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加大攻关,选育出一批大豆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实现了品种数量和质量的双增长。但专家表示,我国大豆种业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研与市场、良种与良法这三个方面仍存在脱节。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近日在北京、上海、武汉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立即启动首批交易。到目前为止,备受关注的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经正式启动并开放。中石油、中石化、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神能集团等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首日交易。据业内人士介绍,全国碳市场正式开放标志着我国市场化碳减排进入新阶段,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全国碳市场在第一天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数据,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9时30分,全国首次碳交易成功撮合,价格52.78元/吨,总成交16万吨,成交790万元。截至当日收盘,碳配额最新价格为51.23元/吨,同比增长6.73%,均价为51.23元/吨。当日最高价为52.80元/吨,最低价为48元/吨。交易总量410.4万吨,交易总额2.1亿元。

据上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相关交易规则,全天成交均价为当日收盘价。由此,全国碳市场首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收盘价也报51.23元/吨。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首个交易日交易平稳有序,符合预期,市场所有参与者投资交易热情高涨。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敏指出,国内外实践表明,碳市场是以较低成本实现具体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既能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责任压实到企业身上,又能为碳减排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提供了有效工具。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时期和窗口期。建立成熟完善的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途径。随着发电行业被纳入碳市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将全部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展望后续碳价走势,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后续价格可能有更大上涨空间。根据中国碳论坛等机构编制的《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成立之初约为49元/吨,预计到2030年碳价将达到93元/吨,到本世纪中叶将超过167元/吨。

根据郭进证券的研究报告,由于碳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预测碳价格的一种可行方法是在欧盟碳排放达到峰值时,从碳交易市场占GDP的比重计算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比重。由于EU-28国整体经济发展好于中国,中国碳交易量占GDP的比重最多与欧盟市场一致。据其测算,2030年中国碳市场碳价将在80元-120元/吨左右。这一结果接近另一研究团队清华大学张喜亮——计算的2030年全国碳市场碳价13美元/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为互联网采编整理重新排版发布,以及摆账网工作人员原创内容,如有部分采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浏览排行

常见问题

更多>

公司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