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摆账服务
资金证明
增资验资
资金冲量
资讯动态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拨打电话 186-2834-2586
复制微信
摆账网首页>>资讯动态>>行业资讯>>国内大豆种业的难点:技术上,卡脖子被“脱链”

国内大豆种业的难点:技术上,卡脖子被“脱链”

摆账网资讯播报: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2.1亿 后续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全国碳市场上线首日迎来开门红。数据显示,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截至当天收盘,碳配额最新价为51.23元/吨,涨幅为6.73%,均价为51.23元/吨。

种子是农业芯片。中国作为大豆的原产国,保存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但大豆平均产量不到美国的60%。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加大研究力度,育成了一批大豆新品种,产量、品质和抗性都有所提高,品种数量和品质实现了双增长。但专家表示,我国大豆种业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科研与市场、良种良法等三个方面仍有脱节。

专家建议,应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利用,加强育种技术创新与育种实践的融合,加强大豆种植配套技术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脱节问题,打好大豆种业翻身仗。

批准品种数量增加,大豆产量增加

大豆虽然不是主食,但对肉类和食用油的价格影响很大,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大豆是中国进口最多的粮食。去年进口量超过1亿吨,自给率不足20%。

在大豆田间管理期间,大豆已经起垄,长势良好。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馨子村的粮食种植大户付在大豆上喷施叶面肥。他今年种的大豆品种是“东胜7号”。“东升7号是去年种的。虽然有低温、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等不利条件,但平均亩产400公斤,蛋白质含量40%,抗倒伏、抗病。”傅对说道。

东胜7号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选育而成。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宏伟介绍,去年,海伦市大豆种植面积超过260万亩,东胜7号等东胜系列成为当地大豆主栽品种。

近年来,我国大豆新品种选育取得一定进展,高产大豆品种不断出现。“黑农84”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选育而成。据该所研究员栾晓燕介绍,该品种自2017年至2020年连续四年大面积生产,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平均蛋白质含量42.58%。栾晓燕提供的黄淮海产区部分大豆品种数据显示,部分大豆品种平均亩产618.48公斤,部分大豆品种因蛋白质含量高、籽粒大、外观好,每年推广100万亩以上。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去年秋收期间,在黑龙江省和平牧场科技示范园,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何农71”进行田间测产,实收面积5.2亩,平均亩产336.2公斤,创东北大豆实收产量新纪录。

栾晓燕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大豆新品种选育发展迅速,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都有所提高,实现了品种数量和质量的双增长。我国大豆平均产量从2016年的238.6公斤增加到2020年的264.8公斤,增幅约11%。

大豆育种技术也不断提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冯介绍,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的过程平台,实现了大豆育种全过程的分子选择和工程实施,推动了我国大豆育种技术从常规育种向定向高效育种的转变。研究团队实施了“超级绿色大豆计划”,促进了我国大豆单产的提高。

冯说,传统的育种方法需要10年左右才能培育出东北

首先,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之间存在脱节。种质资源鉴定后,才能了解基因特征,提取优良基因进行育种。专家表示,我国作为大豆原产国,保存了世界上最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但资源的鉴定和利用严重不足。通过深度评估和评价的存储资源比例较低,资源保护与利用脱节。栾晓燕说,亲本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决定品种产量、品质和抗性的根本因素。目前我国大豆种质资源创新、评价和利用不足,育种亲本亲缘关系近、遗传基础窄,导致品种产量和品质潜力提升缓慢,难以选育出突破性品种。

二是大豆产业化程度低,科研与市场脱节。冯说,中国大豆育种产业链上下游脱节。培育一个品种,传统的方法可能需要10年,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这么多精力去等待一个结果。专家表示,我国大豆育种研发多以项目进行,研究后可能无法推广,而一些大豆主产国投资企业,瞄准市场化。

三是大豆良种与好方法之间存在差距。我国有一些高蛋白、优质的品种,也有一些高产的新品种。但《经济参考报》的记者发现,一方面新品种不断引进,另一方面我国大豆的平均产量仍然很低,不到美国的60%。专家表示,这主要是品种研发与配套技术脱节,未能大规模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未能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也就是说,选育出高产优质品种后,相应的栽培技术没有跟上。

养殖技术落后,投入不足是症结所在

栾晓燕表示,我国大豆育种技术相对落后,目前仍处于杂交育种和分子技术辅助育种的育种时代,而部分发达国家已进入“生物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育种时代。技术上存在“卡脖子”,导致我国大豆育种效率和特定性状的精准改良与国外差距较大。

冯表示,大豆种质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更多是公益性的,很难产生论文等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专家表示,中国已经进入

一步提高大豆单产,使得大豆进口量稳定不增,或者有所降低,需要利用好既有的大豆种质资源,培育自主大豆品种。

  一些专家介绍,国内大豆育种研究主体多是各地农科院、所,发达国家多是大型企业,从经费保障上来看,是万元级与亿元级的对抗。冯献忠举例,基因型鉴定是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的核心技术之一,过去成本较高,需做约10万个基因型鉴定,才可能培育出好的品种,成本约1000万元,目前通过优化,成本可降低至200万元左右,但这对于普通企业来说,成本仍然较高。

  栾晓燕说,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的发展,大豆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基因定位、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等理论研究突飞猛进,但这些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结合脱节。目前,最直接面对生产的省级或省级以下育种单位仍以杂交选育为主要的育种方法,育种周期长,育种效率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此外,我国传统一家一户的大豆生产属于粗放式经营与管理,重茬种植,病虫害增加,难以达到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过程标准化,这跟国外一些大豆主产国的生产条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也是大豆产量和品质难以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

  2019年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研究员郭泰及团队选育的大豆品种“合农71”,在新疆的试验田亩产447.47公斤,打破国产大豆品种单产纪录。郭泰说,大豆是一种光温敏感作物,高产品种适宜种植区较为单一,难以跨区域推广。如果其与耕作制度不配套,更难以实现持续高产稳产。

  推动育种产学研衔接和配套技术研发

  大豆育种专家建议,多措并举打好大豆育种与产业发展的翻身仗。

  首先,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利用。栾晓燕建议,依托国家和地方的种质资源库完善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鉴定、评价体系,通过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关注与发掘携带优异基因资源种质材料;建立高通量基因型-表型数据库,创建种质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为育种提供更多基因源。

  其次,加强育种技术创新与育种实践接轨,推动大豆新品种产业化应用。栾晓燕、李艳华等建议,加快组建更多现代育种团队,形成“科研院校+企业”模式,上下游联动、优势互补、协作攻关。在杂交育种基础上,逐步创新并集成分子标记等技术,直接应用于育种实践,推进“育繁推”一体化进程,推动科技成果尽早转化为生产力。

  再次,加大对大豆种植配套技术的研究。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支持,以科技立项的形式,加大对大豆种植配套技术的研究,在生产方面实现良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育种方面,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实现品种多性状基因聚合,提高大豆产量、品质、抗性。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为互联网采编整理重新排版发布,以及摆账网工作人员原创内容,如有部分采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浏览排行

常见问题

更多>

公司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