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非保底理财产品,香极了。随着老百姓对风险和收益的认识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规避监管、高回报的非标准化财务管理迟早会出问题。从正 规持牌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是健康可持续的金融“活水”。
最近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非保底理财产品,香极了。据中国资产管理协会统计,截至5月底,我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资产规模分别达到22.91万亿元和17.82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信托、保本等传统理财产品规模明显萎缩,尤其是房地产信托规模创历史新低。
今年以来,股债基本市场走势不太看好。为什么证券投资基金的非保本理财反而这么受欢迎?抛开基础市场等外部因素,近期公募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大幅增长,保本理财大幅缩水。这“一升一降”背后至少有三个变化。
对于投资者来说,资产管理新规实施三年多来,打破刚性赎回的投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普通人对风险和收益的理解越来越理性。“世界上没有保本高收益的金融产品。”更多的人愿意放弃那些所谓的高收益、保本理财产品,选择有“盈亏”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非保本理财产品。
对于财富管理市场来说,“房而不炒”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在投资者眼中,房地产的投资属性明显下降。此外,打击虚拟货币、整顿P2P网贷平台、严惩金融违法行为,让更多人意识到投资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才是正确的理财方式。那些逃避监管、虚假盈利的不规范财务管理迟早会出问题。
对于实体经济来说,过去几年实施了一系列降杠杆、去渠道、破刚性赎回的措施,非金融企业融资成本明显降低。影子银行规模持续下降,常规银行体系外各类金融中介业务加速规范。更多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意识到,与其像过去一样“偷偷”从看不到标的资产的投资公司、信托产品公司、金融科技公司那里拿钱,不如从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净值型理财产品那里获得融资。这类基金是健康可持续的金融“活水”。
除了这三个变化,从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角度来看,“不保本理财变香”更为显著。
理财市场一端连接居民储蓄资金,与普通投资者息息相关;另一端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媒体与实体经济连接。这个市场做得好,可以加速储蓄的投资,拓展居民收入增长的渠道,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让实体和普通投资者“双头并进”;但如果做不好,不仅会损失老百姓的血汗钱,还会加剧实体企业的融资困难,甚至引发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
目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总规模已超过120万亿元,正加速形成“公、私两类产品、前中后台三大业务节点、多元投资策略”的财富管理产品新格局。在这种形势下,财务管理应继续“两头香”,实现产品管理的净值化、资产配置的标准化
在新的资产管理条例指导下,监管部门要继续加快推陈出新,推动各类资产管理业务统一监管,督促各类理财产品和资产管理产品的业务模式回归本源。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财富管理机构来说,除了在资产管理方面刻苦训练,承担起“受他人委托代表客户管理财富”的责任外,早瘦身、早转型、早占领高地才是长久之计。毕竟吃过去的“套利餐”“保底餐”“渠道餐”肯定不香,而且是赔本生意,普通人和实体经济都不会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为互联网采编整理重新排版发布,以及摆账网工作人员原创内容,如有部分采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